農業是指國民經濟中一個重要產業。農業 是指包括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副業五種產業形式;狹義農業是指種植業。包括生產糧食作物、經濟作物、飼料作物和綠肥等農作物的生產活動。
中國南方地區農田多以水田為主,糧食作物以種植水稻為主。中國北方地區農田多以旱地為主,糧食作物以種植小麥為主。中國秦嶺淮河以北的北方地區,屬于溫帶季風氣候,熱量較低,降水偏少,以旱地作物種植為主,
主要種植小麥。
農業的多功能性日益凸顯。經濟發展水平越高、社會越進步,農業功能的多樣化趨勢越明顯。農業不僅提供農產品和大量的就業崗位,而且拓展出生態保護、觀光休閑和文化傳承等功能。所以,必須改變對農業的傳統看法,
充分認識到農業需要承擔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重大和持久的責任,農業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和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
起源
農耕生產與氣候資源息息相關,優越的氣候資源是誕生農耕文明的重要條件。氣候要素主要包括氣溫、降水和光照等。中國位于亞歐大陸東部和太平洋的西岸地區,有著巨大的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從而形成了世界上最為典
型的季風氣候。季風氣候是中國氣候的主要特點,季風氣候是大陸性氣候與海洋性氣候的混合型。冬季受來自內陸的干冷氣流的影響,天氣寒冷,干燥少雨;夏季受來自海洋的暖濕氣流的影響,高溫潮濕多雨。高溫期與多
雨期一致,水熱搭配好,對農作物的生長十分有利。
中國黃河中下游地區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表現為“雨熱同期”的氣候特征。光照足、高溫、降水豐沛的雨熱同期是中國黃河中下游地區優越的氣候條件,適宜農作物生長。早在上古時代,在此誕生了農耕文明,是中國
最早進入農耕文明的區域,二十四節氣也是發源于此。
中國考古學界幾十年來一直把農業起源作為一個重要的學術課題進行探索,在江淮河漢諸流域及廣大地域內進行調查、發掘,發現了一批批遺址,如廣西桂林甑皮巖、江西萬年仙人洞、河北武安磁山、河南新鄭裴李崗、河
北徐水南莊頭、湖南澧縣彭頭山等地點。前兩處遺址的年代距今約八、九千年。武安磁山遺址和新鄭裴李崗遺址的年代,也比中原地區的仰韶文化年代要早,距今已有七八千年之久。
發展歷史
GPS技術的民用化,使得它在許多國民經濟領域的應用研究獲得迅速發展,使得精準農業的技術體系廣泛運用于生產實踐成為可能。1993-1994年,精準農業技術思想首先在美國明尼蘇達州的兩個農場進行試驗。結果用GPS指導施肥的產量比傳統平衡施肥的產量提高30%左右,而且減少了化肥施用總量,經濟效益大大提高。精準農業的試驗成功,使得其技術思想得到了廣泛發展。世界上每年都舉辦相當規模的“國際精細農作學術
研討會”和有關裝備技術產品展覽會,已有上千篇關于精細農作的專題學術報告和研究成果見諸于重要國際學術會議或專業刊物。在萬維網上設有多個專題網址,可及時檢索到有關精細農作研究的最新信息。美、英、澳、
加、德等國的一些著名大學相繼設立了精細農作研究中心,開設了有關博士、碩士的培訓課程。
精準農業技術體系的實踐與發展,已經引起一些國家科技決策部門的高度重視。美國國家研究委員會(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為此專門立項對有關發展戰略進行研究,經過由美國科學院、美國工程院院士組織評估,
于1997年發表了一份“Precision Agriculture in the 21st Century --- Geospatial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in Crop Management”研究報告,全面分析了美國農業面臨的壓力、信息技術為改善作物生產管理決
策和改善經濟效益提供的巨大潛力,闡明了“精準農業”技術研究的發展現狀以及為信息產業和支持技術開發研究提供的機遇。精準農業在美國、英國等發達國家已經形成為一種高新技術與農業生產結合的產業,且已被廣
泛承認是發展持續農業的重要途徑。
適應精準農業技術體系應用的DGPS裝置,GIS適用平臺及農作物資源空間信息數據庫管理軟件,作物生產決策支持模擬模型,帶DGPS接收機小區產量傳感器和產量分布繪圖裝置的谷物聯合收割機,自動調控施藥、施肥機、
播種機均已有商品化產品;支持農田信息實時采集的田間土壤水分、N、P、K含量、pH值、有機質含量、作物苗情、雜草分布等的傳感器技術,已有初步研究開發成果。可以預言,精準農業技術體系的裝備技術發展,到
本世紀末將會日新月異,有關新興產業將得到快速發展。
國際上精準農業的實踐表明,實施精準農業要求信息技術、生物技術、工程裝備技術和適應市場經濟環境的經營技術的集成組裝,綜合是其典型特征,技術集成是其核心,因此需要多部門、多學科聯合作戰。中國實施精準
農業的目標,一方面是總結國外發展經驗,根據中國的國情找準自己的切入點,另一方面切實做好有關應用技術的研究開發,力求走出適合中國國情的精確農業的發展道路。
894059743
19966773269